《看雪》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看雪》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看雪》教学反思1教师是课堂教学程序的引导者。我在让学生品味表现雪景的几个词语“一点、一痕、一芥、两三粒”时,不是仅仅停留在书本上让学生讨论,而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去用心感受,设身处地地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感知当时的意境。在课堂中,这样的情感体验表面上看好像有点“虚”,并没有让学生学到实实在在的东西,但它为学生理解文章,为学生真正地与作者交流和共鸣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文言文教学不应该追求“毕其功于一役”,想在一篇课文教学中,穷尽其所有内涵,包括字词、句式、句子、情感、主旨等等。其实,学生是随着其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来不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的。短短一篇《静夜思》,从幼儿园就开始读,也许,一直到了五六十岁,当自己两鬓斑白,仍漂泊异乡,事业无成时,才真正读懂这首诗。所有,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有一点耐心,留一点余地。这篇文章未掌握的知识,也可以留到后面的文章去掌握;这篇文章未理解的思想,也可以到毕业以后,走上社会后去理解。
《看雪》教学反思2在《湖心亭看雪》时总想选择一个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作为综合分析的突破点,引导理解文本。
一般来说,文章的标题、开篇、篇末那些带强烈感情的词语,有一定深度的议论抒情的句子,与理解课文内容关系密切的语言点,往往是我们教学问题设置的突破点。
思虑良久还是选择了“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为教学的突破口,设置主问题:“相公痴”中“相公”指谁?何以见得其“痴”?于是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便走近了张岱,了解到张岱的“痴”行和眼中的“痴”景;“更有痴似相公者”中“痴似相公者”指谁?他们与张岱一样吗?带着这个问题学生们再次走近,认识到张岱之“痴”是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此时变“走近张岱”为“走进张岱”,张岱自有自己用痴情与旷达酿造的纯美境界,普通人未能及也?!
水到渠成,主问题设置卓见成效。
其实,在日常教学中,在“突破点”寻寻觅觅中,在抓住“突破点”设置适度合理有效的主问题反复思量中,我深切地感受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了。
《看雪》教学反思3《看雪》是人教版语文第三册中的一篇课文。本篇课文主要在学生理解台湾地区很难看到雪,所以当老师介绍故乡北京的雪时,孩子们十分好奇,产生了很多疑问,并产生想要去北京看雪的想法。而文章的最后一个“盼”字则写出了北京孩子对于台湾的欢迎,侧面写出了作者对于祖国统一的期盼。
教师在教授此课时应先为孩子用地图和讲解的方式,为他们设置情境,让他们更容易的接受“祖国统一”这个历史问题。在此基础上,了解本文是以对话为主的课文。这样的课文适合学生们反复朗读,并注重提示语的设置,学习根据提示语的注释,来朗读课文。训练有感情的分角色朗读课文,并在此基础上理解重点字词,反复积累。教师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的从台湾走向北京的雪,到走向北京。并结合识字三中所学的三字经,最终理解“台湾和我们是一家人”的情感。
但是本课在完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的同时。还是有一些瑕疵的。比如在细节的重点词语分析上,还可以在如何运用上下下工夫,出些相应练习。教师应更富有激情的去带动学生,营造气氛。这都是教师应继续努力的地方。
《看雪》教学反思4张岱是明末清初的一位散文大家,我很喜欢他的文章,听朱老师的课,让我近距离了解了张岱,从这堂课研究,可见朱老师的文学功底之深厚。
朱老师在设计教学时以新课标对文言文的教学要求为依据,注重文言文的词汇理解和积累,注重对文章的整体感知,注重通过朗读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抓住文章的两条主线同时进入,即从人物和事件并进,层层深入,课堂进展的有头有序,结构完整思路清晰。
对我来说,文言文教学依然是很难啃得大骨头,教学方法还是不够灵活,问题的突破不够深入,朱老师的示范课,给我很大的启发,初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有一定的文言词汇积累,这时可以考虑让学生不借助任何材料给白文断句(在初始阶段可以提示难点),也就是根据学生自己的积累和经验给白文断句,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经过看书下注释,同学互相探究讨论、老师点拨理解文章意思。教师不断进行问题引导,深入文本,当然问题的设置要掌握一定的技巧,不能断章取义,不能只是个形式,要落实到学生能力的提升上。
赏读环节朱老师注重通过品读来理解文本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感情。在教学过程中,朱老师采用以读为主,以“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中的“痴”为切入点,通过找“痴行”、赏“痴景”、 说“痴人”三个步骤悟“痴心”。对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人物的语言“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进行赏析、品读,使学生能较好地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本节课的多媒体运用简单有效,结合板书有效展示本课的教学重点。课前的有关雪的诗词检测营造了良好学习氛围。整堂课有序有文,教与学浑然一体,高雅而不失高效。
《看雪》教学反思5(一)复习导入
1.出示字卡,复习检查。
(1)认读生字并组词。
(2)听写生字。
2.说说作者按什么顺序写一场赛牦牛的?具体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板书:比赛前——比赛中——比赛后
(二)自主研读,理解体味
1.默读课文,思考:(1)雪顿节赛牦牛会的哪些情景最有趣?哪些情景最让人揪心?画出有关语句,做好批注。(2)读一读这些句子。
2.组织交流,教师进行点拨,帮助学生体会
(1)读第三自然段的两句话,看图片或者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精神抖擞”“节日盛装”“出征的勇士”的意思,说明什么?
(2)“几十头牦牛一起奔跑,场面颇为壮观。骑手的甩鞭声、牛蹄的砸地声和观众激动的喊叫声交织在一起,气氖热烈极了。”主人的动作、牦牛往前冲的情景及“甩鞭声、砸地声、叫喊声”客人们的担心,写出了比赛场面的壮观、惊险、热烈。
仿写:过“六一”了,( )一起( ),场面颇为壮观。( )声、( )声、和观众的( )交织在一起,气氛热烈极了。
(3)骑在牛背上的主人死死抓住缰绳,紧紧趴在牛背上,随着牛的身体上下起伏。没过多久,骑手啪的一声被甩下牛背,重重地摔到了地上。
对比理解:去掉划横线的这些词语好不好,为什么?读一读体会。体现了牛的脾气很大,比赛的紧张和惊险。引导学生读出比赛的紧张、惊险。采用抽读,师范读、全班齐读的方式 ……此处隐藏8823个字……态的知识树加以点拨和指导领悟作者的情感,从而突破难点。课后通过我更深刻的反思,我认识到在课文翻译时,为了急于求成,没能对字词句的注音和翻译做到步步落实,忽略了部分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我想如果在学生翻译课文的环节中,再加入小组间的交流,从注音、解词到翻译句子,每一部分学生存在的问题一一呈现或加以指正效果会更好。
二、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作为一篇文言文,既要整体把握文意,又要注意字词句的落实。要求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借助工具书、书中的注释及教师的指导,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从而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优美境界,掌握借景抒情的方法和语言特色。这篇教学我主要是围绕痴字展开,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方式,咬定语言不放松,增删移换的方式品味语言,突出语言的精妙。觉得不足就是在字词上没有给足够的时间解释。必做美读,选做背诵。
在教授这篇文章时,我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我在设计本文时紧密结合了《语文课程标准》中“(让讲堂变学堂)”的相关理念,辅以洪镇涛老师“阅读教学,就是要立足文本”的观点,结合了余映潮老师的“板块式教学”的教学模式。对本堂课的教学进行了如下设计:
(一)导入示标,设纲导学
1、导入示标:单元导入,明确目标。
首先以描写西湖春夏秋的诗句导入,进而引导学生明确本课学习目标。这样,让学生很快走入文本,为课文教学作铺垫。
2、设纲导学:自主学习,教师指导。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朗读为切入口和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小组学习)进行学习。学生先自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初步理解课文,掌握其中包括作者、注音、解词等基础知识。
(二)合作探究,展示释疑
通过自主学习同学们对课文有了一个初步了解,此环节要求学生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先自主完成译文任务,不会的再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包括这几方面:
探究:自读课文,整体感知。研读探究,品读赏析,体味情感。
1、合作探究。在自主学习课文的基础上深入研读探究,掌握文章的大意;品读赏析中,使学生明确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淡雅致的西湖雪景以及白描手法的运用娴熟老练,浑然天成,而文中所展示的作者高雅脱俗的情怀,颇让我们这些生活在都市忙碌不堪的人唏嘘感叹。如此精美绝伦、形神兼备的小品文,学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这样既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又注重学生的合作和交流,用合作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体现文言文学习之特点,既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又要注意字词句句落实,从而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既练习了背诵;又进一步理解了清淡雅致的西湖雪景的美,为课文的理解和背诵打好坚实的基础。
2、展示释疑。学生展示时,我深感有一个不足:由于自己在这一环节上急于求成,忽略了对学习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落实,没能做到从作者到字词注音、解释的步步落实,因此只是在个别学生对课文翻译的“提问”和“提醒”中,我就完成基础知识的教学,这样做忽略了部分基础知识较差的学生。我想:如果在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中,再加入小组间的交流,把注音和解释掌握不准的地方呈现或小组间互相加以指正效果会更好。但是,本节课对于小组的评价没有做到当堂体现,以至于有些学生的兴趣没能充分调动起来。课堂的气氛明显没有平时上课活跃。
三、对教学效果的反思
本节课教学的亮点在于课上注重学生的合作和交流,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锻炼学生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发挥教师的组织、引导的作用,对重点问题进行强调,对疑难问题进行点拨,从而体现课堂的高效。
这节课上完,觉得受益匪浅。与以往课堂不同的是:这节课我教学设计环节上颇动了一番脑筋。这次公开课,我大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字词、注音、解词等基础知识,虽然因为我的急于求成,没有顾及到部分同学的不成功,但是我能看出大部分学生能有独立阅读、思考的意识和习惯。想一想,此节课的问题还真多,比如基础知识的落实,比如对学生小组评价的落实,比如如何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等。当然,此节课的学习目标基本落实,有一定的教学效果,我想,这节课不仅使很好地落实了高效教学,而且对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养成,也会很有帮助。这节课,可以说不仅学生的知识有所提高,更是我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水平的提升。
四、我理想的课堂 ,今后努力的方向
结合前面我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反思,结合其中我
发现的问题,我觉得要实现一节理想的课堂,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教学:
1、加强引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兴趣。从平时的教学,到导学案的设计,以方法引导为宗旨,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2、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新课改理念强调的就是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这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组内的再分组,二人一组的互评互改、四人一组的强化指导、八人一组的共同探讨,做到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3、落实对小组学习的评价。例如,每组根据组内情况分为①到⑧号,而只要答对问题,也按号对应加分,从而带动学生的小组意识,力争让中差生树立信心。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湖心亭的雪景。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总之,要真正落实堂堂清、人人清、步步清。抓好“堂堂清”贵在坚持,每节课都这么做,才能使同学们自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为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就是要向45分钟的一节课要效率 ,就是要真正实现每一节课的所学知识,达到每个学生都能掌握。让每个学生都能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让语文思想在学生们的心中生根发芽,绿树成荫。我觉得自己这节课有成功,有遗憾,今后我还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在授课中多些成功,少些遗憾。
《看雪》教学反思15上完《湖心亭看雪》,我回味无穷:短文长教,简文丰教真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啊!
这份美好,诞生于以下“突破”。
以“读”突破。从最开始的全文朗读到重点句子的品味读,“读”是整堂课的主线。在读中寻找疑问,在读中解决疑点,在读中体会心情,在读中丰满人物。“读”既是手段,又是目的。“读”中自有山重水复疑无路,“读”中自会柳暗花明又一村。读出了兴趣,读出了韵味儿,读出了精神,读出了灵魂。“读”是主旋律,“读”也成了文言课堂最大的亮点。
以“用”突破。第一自然段的成语概括和想象不用说了。第二自然段的解读方法的设计颇费了一番心思。如何在“读”的基础上有所深化,从而推动课堂教学,又掀起学生的第二轮的学习兴趣呢?因地制宜应用文言的方法效果不错。学生用得兴高采烈,老师导得轻松自如。“读”中“用”,“用”中“读”,既“读”又“用”,相得益彰。文言之学习,成了一种有趣的尝试。这样的课堂,怎么可能不风起云涌呢?
感到不满足的是:学生思维的起点有好些处还开始于老师预先设计好的的“导”,如果能彻底地实现课堂思维从学生始,那样的课堂才是真正属于学生的啊!